不是所有 AI 生成的内容都能被法律认可为 “作品”。
根据《著作权法》及北京互联网法院 2024 年典型案例,只有满足 “人类独创性贡献 + 可复制性” 的 AI 内容,才可能被认定为受保护的作品。
举个例子:
用 AI 工具生成 “一片蓝色的海”,因提示词简单、缺乏个性化表达,通常不被视为作品;
但如果提示词是 “梵高风格的蓝色海洋,加入冲浪者剪影和落日光晕,浪花呈现旋转笔触”,并通过多次调整参数(如迭代步数、风格权重)形成独特画面,就可能被认定为作品。
核心判断标准:是否体现了 “人类的智力创造性投入”,而非 AI 工具的自动生成。
AI 作品的原创性认定,关键看人类对创作过程的 “控制度” 和 “贡献度”,这和人类独立创作有明显区别:
1.提示词的 “复杂度”:
简单指令(如 “画一只猫”)不算原创,但包含细节描述、风格限定、逻辑设计的提示词(如 “民国时期上海弄堂里的橘猫,戴着老花镜看报纸,背景有留声机和月份牌”),会被视为原创性投入。
2.参数调整的 “主动性”:
多次修改 AI 模型的参数(如 Stable Diffusion 的 “CFG Scale”“Steps”),或对生成结果进行人工修改(如用 PS 调整构图),这些操作会被纳入原创性评估。
3.结果的 “独特性”:
如果 AI 生成内容与现有作品存在明显差异,且这种差异源于人类的设计,就更易被认定为原创。
目前法律明确:AI 不能成为版权主体,版权归属主要看 “人类创作者” 和 “平台协议”:
1.个人用户:
若使用 AI 工具时,提示词和参数均为自己设计,且平台协议未约定 “版权归平台”(如 Midjourney 个人版),则版权通常归用户。
2.企业用户:
通过付费 API 调用 AI 接口生成的内容,若用于职务创作,版权可能归企业(需看劳动合同约定)。
避坑提醒:
部分免费 AI 平台(如某些小程序)会在用户协议中写明 “生成内容版权归平台所有”,使用前务必查看条款,避免白干活。
维权时,“证据链” 比空口说更有用,建议做好 3 步记录:
保存创作过程:
用 AI 工具的 “历史记录” 功能(如 Midjourney 的 “Gallery”)保存提示词、参数截图,或用文档记录每次修改思路(注明时间)。
做版权存证:
通过 “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DCI 体系” 或区块链平台(如微版权)上传作品及创作记录,生成带时间戳的存证证书(费用几十到几百元,法律效力受法院认可)。
保留平台凭证:
若在特定平台生成,保存账号登录记录、付费凭证(如有),证明自己是实际操作者。
目前 AI 版权法规还在完善中,这 3 个风险要警惕:
“洗稿” 风险:
用 AI 改编他人作品(如把小说改成漫画),若核心情节未变,可能构成侵权。
平台规则变动:
部分 AI 平台会突然修改用户协议,收回版权授权,建议定期查看协议更新。
跨境合规:
向海外发布 AI 作品时,需符合当地法律(如欧盟要求 AI 内容必须标注来源),否则可能被下架。
AI 作品想被认定为原创并受保护,核心是 “人类的创造性投入”—— 从提示词设计到参数调整,每一步主动操作都可能成为法律认定的关键。
作为普通创作者,与其纠结 “AI 能不能受保护”,不如做好 “过程记录 + 版权存证”,同时避开平台协议的坑。毕竟,法律保护的不是 “AI”,而是 “用 AI 创造的人”。
鲸版权经验丰富,维权打击手到擒来,省心省力,可以放心咨询!